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
【核心提示】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从宏观层面更好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传承文化精神,也要从更加具体的层面处理好文化事业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制度规划,也要着眼群众的具体需求;既要完善改进现有机构,又要结合新技术手段推动构建新型文化业态
●健全的体制机制不仅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更有利于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魏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明确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这一目标,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激发文化建设的创新活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落实。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提升全社会道德文化素养
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全社会公民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升公民道德文化素养能够营造充满正能量、新风尚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能以更为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社会生活、追求个人理想、创造社会财富。在加强思想宣传、文化教育、氛围烘托等传统方式基础上,此次《决定》提出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具体要求。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推动文化领域各项事业繁荣发展。过去我们更多讲“体制改革”,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组织制度创新优化,而此次在“体制”后面新增了“机制”一词,相较于前者更多强调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也就是说,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从宏观层面更好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传承文化精神,也要从更加具体的层面处理好文化事业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从更加具体的机制建设层面作出了细致谋划,并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等道德领域建设的思想文化要求上升为体制机制层面的具体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的良好氛围。
针对不同领域具体事项的体制机制类型因地制宜作出具体要求。例如以工程化管理模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决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从而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发力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要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追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从而更好地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对于涉及多领域交叉、需要多部门协调的一些复杂问题则要建立协同机制,例如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等。用好“润物细无声”的软形式,用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硬约束,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道德文化素养达到新高度。
我们不仅要重视“现实世界”的改革,也要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规范化机制。良好的精神文化素质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也要在网络空间中予以强化。《决定》提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对于网络内容建设、网络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对于随着科技进步出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管理也作出提前谋划,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平台作出制度层面的部署规划。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文化产业既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能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不断提升图书馆、博物馆、乡村影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为进一步巩固成效,更好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文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从体制机制层面对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清晰规划。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制度规划,也要着眼群众的具体需求,促使文化服务落细落小落实;既要完善改进现有文化创作生产、服务、组织工作机构,又要结合科技、信息新技术手段,推动构建新型文化业态。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一要打通痛点堵点,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通畅,以及一些尚未凸显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例如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深化有利于更加顺畅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要迎接新形势新挑战,为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加快进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例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让网络非遗、网络展览、网络直播等文化新业态以更加健康的形态发展;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三要优化文化供给方式,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要服务于文化内容创造,更要服务于文化供给方式。《决议》中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不仅关注文化资源质量“好不好”的问题,还聚焦解决文化资源“群众能不能享受到”的问题,力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的体制机制不仅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更有利于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群众既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者、受益者,也成为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传承者。
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培养大量的文化人才,其中既包括传统的文艺人才、社科人才,也包括适应新形势而需求增多的文化旅游人才、文化服务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我们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文化人才,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文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上,诸多灿烂的文化成果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诸多文化创新也都是人民群众推动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一次次创新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我们再次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既是落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推动人民群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进共识、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阐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科学合理、步骤清晰。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在文化建设上高举改革旗帜、坚定文化自信,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