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巴彦淖尔2名学生被骗
学生们的寒假来临
1
未成年孩子易陷入的
网络游戏骗局
1.“免费领取”为幌子
未成年孩子因年龄小、辨别能力差,在使用手机打游戏、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不法分子通常会以一些噱头为诱饵,如赠送游戏道具装备、发福利红包等,诱骗甚至威胁孩子们转账,以此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会在各类短视频社交平台中,散布类似“加群免费领游戏道具”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会称扫描特定二维码即可领取,但由于受害人是未成年人,所以需要使用父母的微信进行扫描。
受害人扫描后会提示“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不法分子就会告知受害人,“需通过扫描付款码进行解冻”,“解冻成功后钱款会自动退回”,并且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反复进行付款,骗取大额钱款后便立刻失去联系。
2.“虚假交易”的操作
网络游戏的骗局多种多样,不仅有以“免费领取”为噱头的,也有网络游戏虚假交易骗局等。
不法分子会在游戏社区等网络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皮肤、装备”或是“低价销售游戏币”等广告信息,诱导受害人在虚假的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再以“注册费”“押金”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
在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会编造“系统监测到非本人账户”“触发风控账户锁定”“未成年人需交押金”等一系列说辞,利用未成年人大多瞒着父母私下登录游戏、害怕受到责备等心理,不断要求继续转账支付,最后将受害人拉黑。
3.“解锁防沉迷系统”的诱惑
部分诈骗分子还可能利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谎称“解锁防沉迷系统需使用父母的银行卡”,要求受害人提供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或是发送钓鱼网站引导泄露信息,从而盗取资金。

学生群体
受骗案例
临河区某学生在手机上玩和平精英时认识一位网友,并添加对方好友,随后,在对方诱导下向骗子转账10000余元。
2
未成年孩子的家长们
应该这样做
家长们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游戏观、价值观,教育孩子适度娱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给孩子讲些反诈防骗小故事,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
家长们也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在把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交给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设备支付的安全措施,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设置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不要把支付密码轻易透露给孩子,同时要取消手机的免密支付,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报警。
3
精准识别
各类骗局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游戏超低价充值、账号装备脱离正规平台私下交易、聊天过程中被要求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安装的一般都是诈骗。
假冒老师类诈骗
骗子会冒充老师或者学校领导,以需要缴纳学费或者其他费用为借口,诱骗学生转账或者提供个人信息,然后将学生的账户盗用或者将学生的个人信息用于诈骗。
冒充客服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

充值、红包、返利类诈骗

培训类诈骗
骗子会成立所谓的培训班,以明显提分效果为名,吸引家长学生购买课程。然而,这些课程通常价格高昂,并不会真正提供有价值的课程。
购票改签类诈骗

警方提醒
1.妥善保管好您个人的银行密码、支付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2.不要轻信任何宣传免费送游戏皮肤或游戏道具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3.不要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的皆是骗局。
4.不要轻信网络上随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5.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加强对孩子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6.下载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实名登记认证,打开来电预警功能,有效屏蔽诈骗电话,定期查看防诈文章及全国最新诈骗案例,增强自身“反诈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