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文旅融合风正劲

河套融媒 浏览量

“渡·阴山”穿越之旅(资料图) 巴彦淖尔日报签约摄影师 李昊 摄

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去年以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做实产业、做活市场、做强品牌、做优产品、做好事业,打造文旅特色名片,描绘诗与远方新画卷。去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820.4万人次,同比增长90.15%;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达205.66亿元,同比增长84.37%。

今年春节假期,我市各类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文旅企业等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推出精品线路、丰富产品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根据国内游客抽样调查、通信运营商数据综合测算,春节假期,我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11.92 万人次,在全区排名第五位。

串珠成链

充分整合优质文旅资源

在我市,一个个特色街区、重点商圈热闹非凡,多种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华灯初上,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比白天更加热闹,市民、游客穿梭在街区中,品美食、看演出、赏非遗,享受惬意时光。

五原县精心打造的五原印巷景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需求,被誉为集聚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和功能的“城市客厅”。

乌拉特后旗在阳山生态广场景区建设商业步行街,打造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将文化、旅游、休闲有机融合,提升旅游档次,升级消费体验,促进商业发展。

……

一项项文化和旅游代表性项目,是体现巴彦淖尔软实力、获得“流量”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展示巴彦淖尔形象的重要窗口。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而优质项目则是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去年,我市做好统筹协调,把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盘”,聚焦文化之“特”、地域之“特”、资源之“特”、景色之“特”,着力打造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建成镜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梨园露营地等“旅游四地”项目18个,储备重点文旅项目42个。谋划实施了乌梁素海景区设施提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鸡鹿塞遗址保护展示、“渡·阴山”穿越之旅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连线成片,产业发展“一盘棋”推进。临河区镜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被评为国家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乌拉特后旗蒙医特色保健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我市还坚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建立河套文物档案库,加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保护。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72场,开展各类非遗培训42批次,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爱好者7600人次,促进文化遗产“活起来”。临河区巧手手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美丽工坊”示范机构,乌拉特中旗鸿雁文化品牌案例入选全国十佳非遗旅游体验优秀案例,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案例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优秀案例。

多向发力

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在巴彦淖尔,文旅市场“四季常青”,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活动呈现给广大游客一个“宝藏城市”。

赏梨花、尝美食、品民俗……春季,乌梁素海、纳林湖、黄河湾步行街、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等景区景点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点,带着芬芳的梨花节“火爆出圈”。

看演出、听音乐、赏非遗……盛夏,露营、民俗活动成热点,镜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非遗小镇等不同风格的18家露营地深受欢迎。第八届“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吸引了区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网、国家文化云、内蒙古草原云等各大媒体平台直播量达千万+。

瓜果飘香、玉米金黄……金秋,我市各地举办一系列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广大农牧民载歌载舞喜庆丰收。

观流凌、赏雪景……冬季,市县联动、区域协同,我市推出七大冰雪主题活动、138项特色活动及10条冬季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吸引游客的重要IP。

强化文旅产业融合策略,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引领消费升级潮流。去年,我市探索“文旅+”创新发展路径,推出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催生沉浸式旅游、演艺游、文博游、民俗游等新场景,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营造文旅消费新方式。与此同时,打造了研学旅游基(营)地30家、线路17条、课程11项,接待研学游客12.3万人次,为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深挖潜能

培育特色文旅品牌

在巴彦淖尔,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多条文物主题游径、多场特色文旅活动竞相推出,文旅品牌建设在融合发展中结出累累硕果。

奇峻的阴山、幽深的峡谷、雄浑的沙漠、苍茫的草原……去年,集越野穿越、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体验于一体的“渡·阴山”自驾游线路频频“火爆出圈”。随着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条线路入选《中国汽车旅行白皮书》十大自驾旅游线路、登上《汽车自驾游》杂志,成为我市文旅重要品牌,也为各地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有突破、有创新、有活力、有人气……去年,我市积极应对大众化文旅新形势、新挑战,做好文旅营销推广工作,围绕“旅游四地”品牌建设,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以旅游、康养、露营等原有项目和新建项目为依托,围绕研学旅行、自驾游、露营体验等,推出“三北奇迹”生态治理游等26条精品线路,5条线路被评为自治区精品旅游线路。开展“一句话叫响一座城”城市形象口号、“一首歌传唱我爱的城”主题歌曲等“四个一”宣传活动,形成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各旗县区同频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合推动的宣传合力,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高频率展示了巴彦淖尔城市形象和文旅资源,让魅力巴彦淖尔成功“出圈”。

文艺赋能

精品力作焕发光彩

在巴彦淖尔,文化与旅游相遇,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去年11月,我市原创的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在内蒙古艺术剧院上演,现场观众仿佛与戏中几代治沙人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这部戏以讴歌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主题,讲述几代林场治沙人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感人的剧情、演员精湛的表演、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让观众深受触动。

当暮色降临,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变身”一座沉浸式剧院,舞蹈剧《岩刻记忆》拉开序幕。气势恢宏的舞台场景、丰富的演出形式、多变的表演风格,让市民、游客们穿梭在各个故事场景中,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感受河套文化。

无论是《好大一棵树》,还是《岩刻记忆》,都印证了文化与旅游二者间的天然联系。这种以文旅盛宴展示文化传承的“演绎”,如星星之火,在巴彦淖尔这片土地上铺陈开来。

原创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也是一个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去年,我市各级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上深耕细作,用舞台展现精品、用歌声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丹青描绘美好。重点创作了《好大一棵树》《乌梁素海》两部剧,推出了《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温暖的嘱托》两首歌和《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展演》两个沉浸式演艺,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全市乌兰牧骑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乌兰牧骑万村行”等活动660场次,观众累计94.3万人次。

文旅融合风正劲,诗和远方绽芳华。如今的巴彦淖尔,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文旅融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