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科技“突围”起步成势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河套融媒 浏览量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在关键技术攻关上求突破、在发挥平台作用上抓落实、在创新成果转化上抓联动,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

美丽城市 签约摄影师 张晓东/摄


走进内蒙古康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设备高速运转,经过过滤、离心、浓缩等一道道精密工序处理后,高纯度的向日葵果胶被打包成袋,准备发往世界各地。“车间生产线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目前,国际市场订单正在陆续签订中,已与俄罗斯代理商签订200~400吨供应量的年度合同。”内蒙古康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晶说。据悉,康斯特公司成功研发出从向日葵盘中提取果胶专利技术,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原价值每吨2000元的饲用向日葵盘转化生成售价每吨10万元的食用果胶。今年,公司计划新建一条年产2500吨的全新生产线,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

与此同时,位于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内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也生产正忙。内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动物油脂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去年12月,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醇香羊油火锅专用产品上市后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公司通过与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开发了牛羊油产品,并在羊尾油深加工方面研制化妆品原料产品,实现了“一只普通的羊尾巴创造出一只羊的价值”。


华蒙肉羊 图源自巴彦淖尔农牧科研


我市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出栏、均衡上市的肉羊养殖和加工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肉羊生产、加工、交易集散地,肉羊饲养量稳定在2300万只以上,年产羊肉逾30万吨、羊油3万吨。为更好地利用羊油资源,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企业与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实施肉羊副产品动物油脂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共同研发羊尾油系列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而且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


企业深加工生产车间 记者 胡东育/摄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质量发展则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需求。为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去年,我市聚焦“两个基地、四个集群”主攻方向,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按照“一点位、一团队、一平台、一项目”模式实施科技“突围”攻关,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找准“一个点位”,精准突破。制定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科技“突围”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确定种业振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11个关键点位,全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巴麦13号”麦田 记者 胡东育/摄


选定“一个团队”,转化成果。分领域一对一组建成果转化联合体,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农牧业领域,与任发政、张佳宝等院士专家团队合作,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肉羊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围绕玉米生物育种、耕地地力提升、羊皮精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业领域,与陈坚、柴立元院士团队合作,围绕生物制药菌渣高值化利用、铅锌矿采选冶炼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生态环境领域,与黄冠华、张路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专家团队合作,围绕河套灌区农业高效节水控水、乌梁素海底泥治理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


“科河699”测产 记者 周悦/摄


建设“一个平台”,集聚力量。持续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创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1+10+N”科创平台,成功搭建“一院十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成“西农栽培模式”综合试验站、上海交通大学巴彦淖尔现代农业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巴彦淖尔分中心。聚焦种业振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重点领域,争取自治区“科技兴蒙”农高区专项资金5000万元,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

布局“一批项目”,加码赋能。面向全市征集科技“突围”工程项目,筛选21个项目纳入科技“突围”工程项目储备库,投资1.23亿元组织实施了11个科技“突围”项目。华蒙肉羊和玉米水肥协同减膜增效技术及装备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河711、科河799、中河玉919等3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耐盐碱紫花苜蓿巴农科1号通过自治区审定,国内首套肉羊养殖机器人系统试车成功。


图片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内肉羊养殖巡检机器人 图源自创新内蒙古

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今年,我市将因地制宜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统筹推进全域农高区化发展,聚焦特色生物育种、生态保护修复、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优势特色领域,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突围”工程项目,推动“1+10+N”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设立国家绒毛质量检测中心巴彦淖尔实验室,让更多科研成果在农高区发源、技术在田间地头集成、产品在工厂车间转化、高新企业在园区集聚,推动农高区总产值突破200亿元。严格落实财政科技刚性支出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增长20%以上。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力度,推动技术交易数量和交易额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