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精准施策 就地取“材”节本增效
沙漠深处,工人们用压沙机将小麦秸秆、芦苇压入沙土中,网格状沙障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铺展开,犹如一张巨网紧紧锁住流沙;育苗基地内,柠条、梭梭、榆树、酸枣等耐旱树种幼苗生长茂盛……今年,在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市秉持就地取“材”理念,推陈出新,从种苗选育、固沙材料选取、机械设备应用、治沙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深挖本地资源潜力,推动防沙治沙降成本、提效率,在与沙的博弈中探索和开拓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子,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让本地材料成治沙新“利器”
“我们现在施工用的固沙材料大部分来源于本地的小麦秸秆和芦苇,极大地节省了治沙成本,而且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风蚀能力,固沙效果非常好。目前,我们的固沙材料储备充足,防沙固沙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乌拉特后旗项目部项目经理杜文峰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有序合理利用本地麦秸、芦苇、蒲草等沙障材料固沙,不仅有效降低了固沙成本,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麦秸沙障固沙较稻草沙障固沙每亩节约135元;芦苇(帘)沙障固沙较稻草沙障固沙每亩节约122元;蒲草(帘)沙障固沙较稻草沙障固沙每亩节约125元。今年,我市计划完成工程固沙34万亩,所需的9万多吨工程固沙材料现已全部备齐。

让乡土树种成治沙“先锋”

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育苗基地大棚 记者 张杰/摄
“基地现有苗木600多万株。其中,大田培育柠条、梭梭、榆树各200万株左右;培育酸枣、樟子松、沙拐枣等杯苗40万株左右。这些优质苗木已全部具备出圃条件,将用于今春‘三北’工程建设。基地培育苗木中95%以上都是本地抗旱乡土树种,这样不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同时还降低了运输等成本。”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
在乌拉特后旗新红林业管护中心育苗基地,一排排梭梭杯苗在寒风中挺立,工人们正忙着检查苗木生长情况。这些杯苗经过精心培育,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将为春季大规模植树造林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通过科学育苗,目前已储备苗木1250万株,全部为本地乡土树种,包括梭梭、柠条、白刺、沙冬青、酸枣、蒙古扁桃等20多个品种,其中90%以上将用于今春‘三北’工程建设。”新红林业管护中心主任郝剑明介绍道。
今年以来,为全面保障“三北”工程所需种苗,我市发挥国有林场主阵地作用,加强保障性苗圃、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草种,有效缓解了林草种苗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全市8个国有林场和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共育苗3225亩、7303.6万株。此外,我市还不断强化种苗协会组织建设,召开种苗信息交流会,引导30个企业、育苗大户育苗1765亩、12873万株。目前,全市已建立草种繁育基地3.17万亩,年产冰草、苜蓿、披碱草、芨芨草等草种20余种、600多吨。

让农牧民成治沙“主角”

“参与治沙不仅改善了家乡环境,还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正在用压沙叉压制沙障的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西补隆嘎查村民杨俊笑着说。
去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防沙治沙项目‘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要求,充分挖掘项目建设后期管护等环节用工潜力,引导农牧民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更多劳务报酬。据初步统计,全市累计约有2万多名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平均工资260元/天,人均务工60天左右,人均增收1.5万元左右。同时,在生态治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中,我市也优先雇用本地农牧民,发放管护补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聘用护林员2519名、护草员461名、湿地管护员52名参与资源保护,人均年管护工资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