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市改革典型案例② | 市林草局:运用改革创新思维 全力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2024年,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力攻难点、疏堵点、抓重点、创亮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整体带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巴彦淖尔日报》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2024年度全市改革典型案例”栏目,全面展示巴彦淖尔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今日推出——
市林草局:
运用改革创新思维
全力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巴彦淖尔地处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黄河重点生态屏障区和北方防沙带,沙化土地3154.53万亩,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展以来,我市第一时间组织成立专班,按照以水定绿、分区施策、因害设防原则,开展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系统治理,编制印发《巴彦淖尔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30年)》,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到2030年,计划完成治理面积3429.14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从30%提高到61%。2024年巴彦淖尔完成林草生态建设390.545万亩(其中防沙治沙面积289.38万亩),是年初全市林草生态治理计划300万亩的130.2%,是自治区下达防沙治沙160万亩任务的180.9%,跑出了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细化分区治理
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划定为四个治理区,按照分区施策的原则开展治理。
沙漠(沙地)区重点建设沙漠腹地骨干防风阻沙林网,推进重点区域规模化综合治理,全面更新改造防风固沙林带。以固定、流动沙丘为重点,建设锁边防风固沙灌草带,实施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阴山及阴山北麓区重点开展退化草原修复,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河套平原建设区营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巩固提升绿化成果;乌梁素海等湿地治理区实施流域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加强基础建设、湿地修复、智能监测等生态修复与保护。
创新多元投入
完善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机制,印发《巴彦淖尔市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十条措施》《巴彦淖尔市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奖励办法》,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对旗县区、合作社、农牧民等予以奖励,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工程建设,从过去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治沙向多元投入治沙转变。积极引进绿基会、蚂蚁森林、大众汽车集团等社会组织和华能等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蚂蚁森林”“绿带行动”等公益造林治沙品牌;创新开展“我在家乡有棵树”“我在林场有棵树”义务植树公益活动,2万多人参与。组织法律顾问制定统一劳务合同模板,企业与农牧民依法签订用工合同,通过“以工代赈”形式雇用农牧民投工投劳,增加农牧民收入。
强化要素保障
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利用市场化手段增强全社会主人翁意识,完善了降本增效工作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成本、促实效。

沙障铺设机将芦苇秸秆嵌入沙子中 记者 胡东育/摄
科技赋能“三北”工程攻坚战。实施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攻坚战科研“揭榜挂帅”项目4项,与中国林科院共同建设4个科技高地,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3项。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科技项目18项。市内企业自主研制8种压沙机械,积极推广应用治沙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市治沙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较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成本降低75%。
强化工程物资保障。全市新育苗4990亩、2.02亿株,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种苗保障。推行芦苇、蒲草、麦草等本地材料替代稻草,今冬明春共需3.38万吨,已收储麦秸、芦苇、蒲草等1.105万吨,其余2.275万吨已由施工企业与国有公司、村集体和合作社签订协议,收割存储。
探索压沙新模式。依托市域内300多个湖泊海子的芦苇、蒲草资源,探索推出价格低、适用性强的芦苇等压沙新模式,针对芦苇材质脆且易断的问题,引进织帘机将芦苇编织成40厘米的苇帘,研发沙障铺设机将苇帘立体栽植为条状沙障,走出“芦苇荡”变“固沙障”的新路子。
坚持建管并重
把加强林草资源管护与防沙治沙放到同等位置来抓,聚焦突出问题,完善工作机制,全力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
着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积极推进超载减畜,形成冷季现代游牧异地舍饲、联户经营智慧牧场、季节性草原畜牧业三个模式;就地舍饲、就地托养、异地舍饲、人工种草、秸秆利用、饲草储运、良种提升、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社会化服务十种办法,推动实现少养精养、减畜不减收。
着力解决毁林毁草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破坏林草湿资源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攻坚行动,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制定印发《强化林地草原综合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巡护防控工作方案》《关于林下经济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0个制度性文件,加强林草资源常态化、长效化管护。
着力解决林草行政执法力量薄弱问题。根据基层行政执法实际情况,创新提出在苏木乡镇设立生态保护办公室和生态保护中心,全面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加大无人机巡查力度,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林草监管体系,打通林草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
推进产业发展
以改革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举措,不断拓宽“以绿生金”“养绿引金”“点绿成金”渠道,努力把更多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让巴彦淖尔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做好林草沙产业文章。持续扩大以河套梨、鸡心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以肉苁蓉、枸杞、酸枣等为主的林草中药材规模,稳步推进经济林基地、肉苁蓉产业链、果品贮藏保鲜库及深加工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产业链。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以“蒙”字标为支撑,持续推进“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林果产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做好林草碳汇文章。印发《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与森工集团签订了林草碳汇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五原县、乌拉特后旗资源本底调查工作,积极促成碳汇线下交易。
人若守护青山,青山必不负人。2024年全市共争取到中央资金28.66亿元,占全区五分之一,是2023年度投资的4.7倍;15个合作社、42家企业、2万名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形式参与防沙治沙,人均增收1.5万元。创新运用本地育苗和麦秸、芦苇、蒲草等压沙材料进行防沙固沙,既降低了治沙成本,又减少了对区外苗木和压沙材料的依赖,还能促进当地资源就近利用。已有2家企业与本地国有苗圃签订苗木采购协议,计划采购苗木201.4万株。全年新增经济林面积5.12万亩,全市经济林总面积已达45.37万亩,经济林产量达13.44万吨……在“沙海”变出“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