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石榴红 | “六个行动”浇灌民族团结花(一)

万物竞发向春来,干字当头开好局。“六个行动”是今年自治区党委重点部署、全力推进的重大任务。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开展好“六个行动”作为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谋而快定地在多次会议上对“六个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从“开门红”抓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确保“六个行动”早行动、早见效。春光不待人,奋斗正当时。目前,全市上下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以高质量实施“六个行动”牵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跨越追赶。

在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有的铺草,有的压草,一个个草方格展现在眼前。另一边,沙障铺设机将芦苇秸秆嵌入沙子中,用一个个“田”字格将流沙锁住。
建设中的磴口光伏基地 季敏/摄
在三一重能巴彦淖尔零碳数智产业园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赶制订单。在完成开模、脱模等工序后,一扇扇风机叶片相继下线,运往全国各地风场。
走进乌拉特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现场,大型吊机、风机塔筒等机械设备已全部到位,工人们正在进行风机吊装。该项目计划6月底完成吊装,并实现容量并网。项目全容量投运后,年发电量约54.4亿千瓦时。
锦峰重工厂区 杨洋 摄
在巴彦淖尔,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座座现代化厂房相继落成,一条条产业链条加速完善……
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当下发展的“牛鼻子”;谋项目规划,就是谋划未来发展的“新蓝图”。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干字当头,多向发力推进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以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确保重大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在项目建设这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战役中,精准谋划尤为重要。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项目谋划,如同在经济发展的土壤中播下优质的种子,为后续的成长和丰收奠定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按照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精心谋划项目蓝图。
坚持方案引领,明确任务目标。对标对表自治区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实施方案,通过深入分析全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起草《巴彦淖尔市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实施方案》,确定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力争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达到510亿元以上,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力争“十五五”总体谋划的项目总投资超过3830亿元,年度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紧扣产业布局,谋划重点领域。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落实落细重大项目谋划行动,紧扣“精准”二字,立足全市区域特色,谋划了现代高效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传统能源和矿产资源、新能源、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绿色低碳11个重点领域项目。力求解决好产业项目偏少,社会领域投资下降等短板弱项,努力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
市发改委组织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等前期手续审批部门召开两次推进会,就全市计划实施的108个新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96个续建项目复工情况进行逐项梳理,集中力量推进重大项目用地预审、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报批工作。
市政数局在市、旗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企业服务专区”,发挥政策解读、帮办代办等功能作用,提供企业开办、注销等事项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企业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服务 记者 王嘉城/摄
市住建局提前介入、优化服务,针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204个市级重大项目实际情况,推行“项目管家制”,帮扶协调办理项目前期相关手续。
……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是让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我市把准政策导向,强化要素保障,全力以赴打出一套项目高效建设的“组合拳”,助推项目建设迈出新步伐。
为确保用足用好中央、自治区一揽子政策,精准把握资金政策支持领域和方向,提高项目储备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我市围绕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要素资金保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组织保障4个方面,全面建立了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和重大项目包联服务机制,深化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全过程管理,强化综合保障职能,协调推进签约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抓紧推动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同时,加强项目调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已开工项目解决实际困难,推动重点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工作短板,持续精准发力,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巴彦淖尔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下一步,我市将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度谋划、动态储备,持续主动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接续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共融互促,不断绘就民族团结共富新画卷。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今年以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积极推进就业促进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就业增收致富”互融共促,齐心协力搭好就业“连心桥”,同心浇灌民族团结幸福之花。
“今天我领到了7000多元的补贴。”近日,临河区先锋街道办事处新丰社区居民何小珍顺利申领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社区网格员入户了解到我多年来就业困难,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帮我申请了‘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
近日,乌拉特中旗2025年“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就业援助”促进就业活动通过融媒体中心网络平台开启首场直播带岗。除了丰富的就业岗位,直播间还设置了政策解读环节,工作人员详细解读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惠民政策,让求职者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用足政策“工具箱”,助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今年以来,我市不断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各项举措,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依托掌上巴彦淖尔、各地人社部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平台,高频次、广覆盖地推送就业政策,助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第一时间了解就业政策。组建政策宣传小分队,改变传统“企业上门办理”模式,推行“主动上门服务”,开展面对面就业创业服务政策指导。截至目前,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0万元,支持17名创业者、2户企业创业,开展创业培训268人次。
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便捷方式,精准落实保生活、提技能、发补贴、降费率等系列组合式“政策拳”,全力推动惠企惠民政策落地生效。截至目前,全市发放失业保险金保生活支出486.45万元;失业保险助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598人领取补贴110.1万元;失业保险支持企业扩岗,12户企业49人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7.35万元;失业保险降费率为参保企业减负534.9万元。
全面摸排辖区内群众的就业失业状况、就业创业意愿以及培训服务需求,建立帮扶台账,持续开展送温暖、送服务、送岗位、送政策系列活动,精准助力就业困难人员尽早实现就业。截至1月底,全市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69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65人,公益性岗位在岗2142人,帮助4户“零就业家庭”4人实现就业。同时,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工转移就业。截至1月底,全市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2.52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六个月以上的10.74万人。
春节后,临河区先锋街道办事处新丰社区就业服务站里,不少群众在查询就业政策、寻找就业机会。“扫一扫二维码,直接上网查看最新招聘信息。”基层人社工作人员闫嘉指导大家线上“淘”岗。 就在去年,42岁的闫嘉通过社区“就业驿站”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幸好有‘家门口’的‘就业驿站’,能及时获得就业政策和指导。我现在生活有了保障,每天过得很充实。”闫嘉说。
我市举办就业促进行动专场活动 记者 袁雅芹/摄
2月初,我市举办“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就业援助”促进就业活动,涉及制造、服务、餐饮、机械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领域的41家企业带来1500多个岗位。“多年来一直四处打零工,想找个稳定工作但没有渠道,也不知道哪里要人。看到这里办招聘会,今天早早就来了,十几分钟对接了4个合适的岗位,太方便了。”49岁的李军在参加招聘会时说。
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搭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优质平台,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帮助求职者“好就业、就好业”,企业“好招工、招好工”。
以131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6个线下零工市场、3个直播带岗基地、44个“就业驿站”和1个线上“巴彦淖尔零工驿站”为载体,为劳动者搭建全方位就近就便就业服务网络,提供岗位推介、职业培训等多元服务。
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线下招聘会,同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高效推动岗位与求职者供需匹配,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5场,787家次企业积极参与,提供16976个次岗位,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348人次。
着重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优化技能培训体系,合理规划培训课程,定期公布技能培训计划,为劳动者打造多元化、高针对性的技能提升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技能培训309人次,其中,城镇就业技能培训133人次,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76人次。
在巴彦淖尔,就业促进行动中的一系列举措,就像一条条纽带,将各族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下一步,我市将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在落实就业促进行动上聚力、发力、合力,全力以赴答好就业答卷,以实际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树牢精神家园共建、互嵌交融共推、经济发展共促的巴彦淖尔民族团结“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