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几字弯 厚植民族情 | 巴彦淖尔:产业兴旺 夯实各民族共同富裕之基

河套融媒 浏览量

巴彦淖尔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既有塞上江南的丰饶物产,又有雄浑壮阔的大漠风光;既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热土。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新能源产业突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边境口岸开放开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在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

三一重能巴彦淖尔零碳数智产业园 记者 张玉超/摄




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
点亮共同富裕新引擎



我市地处内蒙古西部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工作,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吸引众多新能源企业落户。

在蒙能能源有限公司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工人们在光伏板下压制草方格,将沙海锁住。项目占地4.5万亩,运行周期内预计年均上网电量为31.6亿千瓦时,新增工业产值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5.3万吨。项目区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项目建设期间,我们直接带动当地建筑、运输、安装等多个行业,积极吸纳各族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共同劳动、共同学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施工高峰期,现场有5000多名工人。”项目工程部部长郭敏介绍。


图片

蒙能能源有限公司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 记者 马利红/摄


在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3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区,一排排375瓦单晶硅组板在春日暖阳下闪闪发光。项目满足了当地部分用电需求,余电上网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16个相关嘎查的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

在三一重能巴彦淖尔零碳数智产业园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赶制订单。该产业园是目前全球唯一同时具备10兆瓦以上风电主机和136米长叶片生产能力的高端制造产业园。今年,企业预计生产叶片530套以上,叶型以110米以上为主,产值预计15亿元左右,力争成为北方风电叶片“桥头堡”工厂。产业园秉持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促进1200多名各民族员工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与深度交融。

新能源产业的强势崛起,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河套灌区科技领航
奏响水利文化交响曲



河套灌区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河套水利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河套水利人和河套人民的精神力量,蕴含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图片

三盛公水利枢纽 杨晓军/摄


60多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与河套各族干部群众携手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闸坝枢纽工程,修建了全长230公里的二黄河。

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等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汗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在党的领导下边疆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兴水治黄的壮丽篇章,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如今,河套灌区焕发生机,农业生产屡创佳绩。先进的灌溉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农田的高效灌溉,农作物产量逐年攀升。各族群众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幸福生活。


图片

总干渠第四分水枢纽 记者 齐鸿雁/摄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展示着河套地区悠久的水利文化和各族人民在兴水治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馆内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历代先民治理黄河、开发灌区的艰辛历程,让后人深刻领略到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展示,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河套水利文化在北疆文化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冲介绍,“我们还与周边的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水利文化‘四进’活动,将黄河水利文化所承载的民族团结精神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后,博物馆将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与各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市民在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参观 记者 马利红/摄


“黄格澄澄的米饭香呀么香万家,甜格盈盈的黄河水哺育了咱。成垛成垛的葵花场面晒,圆圪丢的糖菜圪蛋白明黑夜地拉……”一曲热情豪迈的《夸河套》唱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套大地的丰收场景和河套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密如网织的河套灌溉水系。

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引黄灌溉面积达1154万亩。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160平方米的实体实时数字沙盘就是微缩版的河套灌区,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灌区的灌排体系。沙盘旁边的河套灌区数字孪生应用平台上,需水评估、水量调配、方案对比、灌溉调度、水权系统等实时画面清晰可见。这是现代科技在水利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片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 者 马利红/摄




甘其毛都口岸建设提速
开放合作架起连心桥



甘其毛都口岸是中蒙边境的重要陆路口岸之一,也是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该口岸正加速向国际物流枢纽迈进,成为深化中蒙俄经贸合作、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的前沿阵地。


图片

运输车辆通关 记者 张静/图


在淖尔中慧AGV海关监管场所,一条钢铁“动脉”改变了跨境物流格局。全国首条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通道以5.88公里创新路径书写了现代物流传奇:全自动导引车辆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穿梭于边境,单车70吨的运载能力实现相较于传统双挂车40%的效能跃升。每小时循环运输的“智能接力”让口岸作业模式焕新。

从蒙古国驶来的AGV自动导引车入境后,喷淋消毒、辐射探测、过磅通卡、布控机检等通关环节一气呵成。乌拉特海关负责人徐海龙用数据说明改革成效:“电子舱单自动申报系统与智能卡口联动,平均通关时长压缩至30秒,真正实现了跨境运输‘无感通行’。”自投运以来,AGV自动导引车单日运输趟次从200次增至451次,2024年6月以来累计完成跨境运输4万余趟次,运送煤炭266万吨。


图片
AGV智能监管场所 记者 陶林/摄


在AGV通道西侧,跨境铁路大桥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初步具备“听令开工”条件。项目建成后将与公路、AGV形成多式联运网络,口岸年设计通关能力将跃升至9000万吨。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构建,实现货物的无缝对接和快速流转。这不仅为已有企业创造了更加便捷的物流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协同发展
开创全域协作新局面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跃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实践。


图片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产品展示 记者 刘蓓尧/摄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聚焦小麦、肉羊两大主导产业,构建起“十园十基地”产业布局,形成“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建成“1+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突破7项关键技术,研发30余项新产品。其中,华蒙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巴麦13号”创下自治区小麦单产705.8公斤新纪录,肉羊养殖机器人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重点推进43个产业链项目,投资总额达47.6亿元,建成全国首个肉羊智能繁育中心、智慧冷链物流园等标杆项目,带动周边8万余亩农田增产增效,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创新实施“1+7”全域联动机制,通过成果转化、联合攻关等4个专项行动,认证示范基地7个、示范主体14个,辐射带动7个旗县区同步发展。通过文化交融和民生改善,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普惠,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图片

内蒙古富川现代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智能指挥中心 记者 刘蓓尧/摄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还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组织7项科技成果及多家企业亮相第31届杨凌农高会,集中展示内蒙古12个盟市的特色农畜产品,促进多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借助中农大巴彦淖尔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汇聚多民族专业人才,为发展注入活力。

当前,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贡献示范经验。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密不可分。无论是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崛起,还是河套灌区的科技赋能,抑或是甘其毛都口岸的开放共赢,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都是凝聚起团结奋进强大合力的关键所在。2024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2.3亿元,同比增长5.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113元,同比增长5.6%。

站在新的起点,巴彦淖尔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