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市改革典型案例⑦ | 乌拉特中旗:打造“金石交”文创品牌 推动“文旅+民族团结”融合创新发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2024年,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力攻难点、疏堵点、抓重点、创亮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整体带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涌现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巴彦淖尔日报》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2024年度全市改革典型案例”栏目,全面展示巴彦淖尔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今日推出——
2021年7月,乌拉特中旗先后投入近2900万元,打造了占地3100平方米的“金石交”同心创业街。
2024年,乌拉特中旗精心打造“金石交”融创品牌,从93件国宝级文物中提取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开发设计了乌拉特服饰、铜银器、刺绣、玉石镶嵌等9个产品类型、500余种产品,带动就业90多户450多人,品牌年销售额达3200多万元。
今年3月,乌拉特中旗“金石交”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推介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推动民族手工艺品突破地域限制,推进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的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理论指导,深挖境内独特的文化旅游禀赋和非遗资源,精心打造以“北疆文化”为核心的“金石交”融创品牌,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子。
守正创新。紧紧抓住国家民委出版发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契机,在传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土铜银器制作技艺、宝玉石矿藏富集的优势,把《概论》实践在指尖上的非遗技艺里,把《概论》中的重要文化符号与农牧民手工技艺相结合,打造“金石交”文创产品品牌,引导农牧民在设计、创作、销售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传播《概论》,让各族群众在观赏、体验、分享、交流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探索校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府+高等院校+研发中心+行业协会+国企+营销团队”的合作模式,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成立校地合作基地,争取93件国宝级文物数字版权授权,开发设计了乌拉特服饰、铜银器、刺绣、玉石镶嵌等7类500多种产品,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时尚服饰、装饰品等多个领域,不断擦亮国家级非遗新名片。
乌拉特铜银器作品 记者 胡东育/摄
创新指导方式。在农牧民进行乌拉特铜银器、乌拉特服饰、石雕石刻、珠宝玉石等特色产品研发时,根据《概论》内容匹配相关文物,提供文字、图片、文物模型和人机交互设计,并将其做成小卡片,便于农牧民阅读文字、利用手机扫码观看文物3D模型,还可以在指尖旋转文物,增加体验性,激发农牧民参与“金石交”文创产品的创作热情。
打造创业街区。投资2900万元精心打造“金石交”同心创业街,吸引了铜银器加工、玉石加工、刺绣、毡艺等一批手工艺人进驻,实现文创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构建了完整的民族手工艺品产业链。
培育手工艺人才。挖掘铜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巴图陶高、市级非遗传承人庄俊、白玉龙等产业带头人,通过引领示范、培训指导,带动农牧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从事民族手工艺品行业,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带动农牧民及大学生就业116人,年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
拓展销售渠道。成立“金石交”艺术馆,按照“以销带展、以展促销、一馆带多户”的思路,积极打造集销售和招商于一体、线上线下销售的平台。与新东方(内蒙古)文旅公司合作打造“金石交”文创产品创意店,合作开发文旅研学线路;利用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平台推宣销售“金石交”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已组织高校师生300余人到乌拉特中旗实地开展线上线下推宣活动,累计拍摄短视频100余个。
举办文创大赛。打造“黄河故岸阴山下·金石之交在草原”文旅品牌,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合作举办“金石交”文创产品大赛,12个省(区、市)及全国14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个人携2192件作品参赛,一批颇具创意的“金石交”主题作品脱颖而出。

建立文旅数据库。建立乌拉特中旗文旅资源数据库,通过深度挖掘和数字化处理,对旗域典籍文献、文物遗迹、非遗文化、阴山岩画、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科学管理、多模态关联、实时调用、授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为文旅产品的企划、研发、营销提供数字化支撑,丰富“金石交”文创品牌宣传和市场应用场景。
出版研究书籍。出版发行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敲古击今——乌拉特银器制作技艺》《北京赞》乌拉特民歌集等系列研究书籍,全面展现乌拉特中旗通过文旅产品讲“三交”、讲“铸牢”的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