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北疆 建功立业丨新农人刘荣:打造智慧农场 实现全程机械化

巴彦淖尔日报
河套融媒 浏览量

刘荣是临河区新华镇大红旗村的一名返乡创业者,也是河套向日葵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作为一位新农人,这些年,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河套大地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传播农业发展新理念,一心想要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种小麦、玉米、葵花都是人力劳作,牲畜拉运。农忙的时候,人们穿梭在玉米地、葵花地里收割,两不见太阳。长辈们常说要是能用上‘铁牛’就好了,言外之意就是机械。”1986年出生的刘荣说,那时候他随家人到镇上买农具时,看到一条标语,上面写着“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对此,他印象深刻。

“家乡把我养大,我把家乡变美。”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刘荣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河套向日葵家庭农场,与父母一起经营。“念过书的娃咋回来种地了?”当时,周围的村民议论纷纷,并投来异样的目光。但他内心笃定,坚信乡野田间也有星辰大海。

刘荣自幼便喜欢琢磨、捣鼓、拆卸农具和农机。秋天,每家每户收割的葵花盘高高低低地堆满了院子。当时,看到人们用木棍捶打葵花盘来脱粒,正在上小学的刘荣心里就想“咋才能不费劲、不费时地使葵花籽脱落下来”。不经意间,他想到一个方法——把废旧的自行车倒立起来,两个车轮向上,用手转动脚蹬,车轮快速转动,把葵花盘带籽的一面,与车轮发条接触,籽籽饱满的颗粒便快速掉了下来。这个方法,省时、省力、好操作。

过去,犁地是件刻进农民心里的苦差事。马套着犁,人弓腰在后面扶着犁。马拉着犁前进,犁一行一行地翻着耕地,人一步一陷地在泥土地里行走……中学的某个假期,望着父母在田间被夕阳拉长的佝偻身影,刘荣建议父母买一台二手四轮车。四轮车买回来之后,他便和村里的电焊师傅商量着,自制了村里第一台用四轮车牵引的犁地农机具,不仅解放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还让这一自制的新型农机具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认可与称赞。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机现代化。从拖拉机到铺膜机,从秸秆打捆机到植保无人机……不管什么样的农机设备,只要到了刘荣手里就都成了“听话的伙计”。如今,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同时,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让大家共享农机现代化成果。

装备升级的同时,刘荣的头脑也在“更新升级”。营销、智慧农机、“互联网+”……他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参加自治区、市和临河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为自己“充电”。他说:“种田,不光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2024年,刘荣被临河区人社部门评为农牧民中级农机工程师。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这些年,刘荣和乡亲们在农机现代化的路上大步向前进。过去,乡亲们都习惯叫刘荣为“小刘”,如今更喜欢称呼他“刘农机师”。

“我希望做一粒扎根乡土的种子,继续因地制宜,在农机服务方面勤思考、下功夫、花时间,肯干、实干、巧干,努力多种地、多打粮,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刘荣目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