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巴彦淖尔 | 杨力生的治沙报告
在巴彦淖尔防沙治沙征程中
无数热血儿女挺身而出
以躬身实践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守护
杨力生
无疑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任磴口县委书记
他于1949年肩负使命抵达磴口县
在任期间以“向沙漠要生存”的信念
带领人民打响了与荒漠的持久战
他首创“前挡后拉”固沙法
主持建立磴口防沙林场
用四年时间将造林面积
从300亩拓展至1.4万亩
为磴口构筑起防沙生态屏障
更以务实创新的治沙实践
成为巴彦淖尔早期生态治理的开拓者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档案是杨力生于1959年所作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沙漠改造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
沙漠改造工作
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员会书记 杨力生
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巴彦淖尔,土地总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这里的沙漠、戈壁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5%。多少年来,在流沙的侵袭下,无数的农田、牧场、村庄被吞没,河流水源被威胁;公路交通被阻塞,生产不能发展,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造成沙来人迁、千里之地无人烟的景象。
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改造沙漠工作作为生产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治沙工作上所走过的道路,并不是平坦无阻的。在进行改造沙漠的头几年,我们没有经验,对适合沙漠中生长的乡土树种、草种有所忽视;未对“直播树种”这样的植树造林方法引起应有的重视;还有部分群众认为“沙子是黄龙,惹动不得”,参与治沙意愿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展开广泛的群众教育,总结推广了沿沙边群众多年来与沙漠博斗的丰富经验。如在沙边地上种玉米、向日葵等高杆作物,成熟后切头取穗,留下秸秆防风沙,创造了防风沙障等许多经验。一方面由当时互助组中积极分子带头,在沙边容易植活树的地方植树造林,选用红柳、沙蒿、柠条等固沙植物进行种植,还在有条件的地方封沙育草。

并且,根据多年与沙漠搏斗的经验,我们摸出了沙漠有“一喜三怕”的规律,即:喜干旱大风,怕草、怕树、怕水。根据这个规律,我们有的放矢采取了引水灌沙、育草种树等措施。
据统计,几年来,巴彦淖尔已营造各种防护林120余万亩,种草135万亩,封沙育草、育林340万余亩,筑风障300余华里,向沙漠引水开渠43道,已灌沙130多万亩。由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到杭锦后旗太阳庙沿乌兰布和大沙漠边沿,已造起一条长350余华里,宽350-400公尺的防风林带,挡住了流沙东侵,向沙漠夺回了十余万亩田,保护了百多万亩草场不再受风沙的威胁。
改造沙漠的任务是艰巨而光荣的,针对今后的工作,我提出以水治沙、依沙造林,以工造林、以林养工,以林养牧、依牧护林,以林取材、综合利用,草场轮歇、保护植被,人工筑障、移沙肥田,发展果树、改善生活等七点意见。
我们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更大的任务还在后面。今后如何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实现改造沙漠这项光荣任务,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