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巴彦淖尔·劳模风采 |紧握创新钥匙 守护“绿色矿山” ——记自治区劳动模范李卫国
戴着安全帽,揣着检测仪,走遍矿井下每一条巷道……这是位于乌拉特后旗的昶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部(生态环保部)经理李卫国的工作日常。
他每日穿梭于戈壁矿井,把安全帽当作“作战帽”,将隐患排查当作“排雷行动”。针对行业痛点,他创新性提出“双重预防机制与安全文化融合发展”理论,牵头完成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项目,让原本的安全规程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昶泰模式”。他的著作《我的安全我做主》成为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教科书,参与修编的多项行业法规落地,降噪30分贝的“减振隔音室”入选全国职工创新成果库,这位“安全卫士”用380万字科研报告和30余项创新成果,为全国非煤矿山筑起一道“智慧防护墙”。
他积极参与搭建全国黄金行业首个金矿石光电智能筛分模型。首台智能光电选矿设备在矿区运转,年增收益超3000万元的数字背后,是“吃干榨净”的资源循环智慧,更是“零废弃矿山”的绿色宣言。这项突破不仅改写了行业“贫矿丢弃”的旧习,更让昶泰矿业成为自治区“十五五”重点工程标杆,树起“绿色矿山”的鲜明旗帜。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作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卫国始终记得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攻坚者,更是播种人。他在矿区办起“夜校课堂”,把实验室搬到井下现场,将自己的“安全哲学”转化为一线工人的实操指南。当他站上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现场会讲台,当“科技兴蒙”的理念在矿工手中化作创新火花,这位“矿山导师”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不是孤勇者的独奏,而是产业工人的合唱。
从全国“安康杯”优秀个人到矿山示范标杆企业领路人,李卫国的每一枚奖章都刻着“实干”二字。当钻机声在智能降噪系统中化作轻柔的嗡鸣,当废石在光电筛分时重焕金色光芒,李卫国仍在戈壁深处跋涉。他用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科技兴蒙”的蓝图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光芒。今年,李卫国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