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 | 三招破局!内蒙古在黄河“几字弯”写就治沙新篇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河套融媒 浏览量


穿过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光伏板阵,反光投射在黄河“几字弯”区域——这片横亘祖国北疆的土地,对黄河安澜起到关键作用。

“活力中国调研行”近日走进内蒙古。从乌兰布和沙漠的锁边林到阿拉善的飞播区,从穿沙公路的植被带到牧民手里的苁蓉,一场“人进沙退”的攻坚战,正为全球荒漠化防治写下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战略破局:三级防控织就“锁沙天网”

治沙先筑墙,内蒙古给黄河沿线量身定制了一套“梯度防护网”,从沙漠核心到河岸线,层层递进堵截流沙。

图片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磴口县,300里锁边林草带遏制了沙漠东扩趋势;旁边374万千瓦光伏项目铺展的蓝色板阵,又为林草带提供了额外防护。“两者结合让沙漠往西退了40里——相当于2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磴口县防沙治沙局负责人介绍。

图片

达拉特旗的“以路治沙”则“玩”出了新花样。今年新建的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16.81公里长的路面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开来。不同于单纯修公路,这里把防沙、造林、光伏绑在一起推进:路边扎沙障、种乔木,公路两侧8.6万亩沙地上,光伏板与沙生植物共生。

图片

最关键的防线守在黄河岸边。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段的三层防护体系堪称教科书级操作:第一层2500亩“草方格+撒播”固沙,第二层5500亩“草方格+乔灌木”挡风,第三层3000亩“治沙+牧草”养地。1.1万亩治理区里,202万株灌木、13万棵乔木从地下到林冠层搭成立体屏障,有效阻止流沙进入河道。

技术突围:打破“禁区”的治沙黑科技

干旱少雨、流沙活跃、成本高,这些世界级难题,被内蒙古的治沙人用技术逐个破解。

图片

阿拉善左旗的飞播造林,曾是国际学术界眼里的“不可能”。治沙队员蹲在沙窝子里盯了8个生长季,硬是打破了“200毫米以下飞播禁区”的论断。

如今这里累计飞播668.1万亩,成林367万亩,植被覆盖度从播前的5%~10%提升至现在的30%~40%。

图片

低成本固沙的创新更接地气。中国华电内蒙古华腾新能公司的工作人员领着记者在光伏场区转了一圈:“我们构建三级防护,外围迎风向设200米阻沙带,背风向50米;场内道路旁扎草方格;板间用的PLA沙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成本低还能帮植物扎根。”他捡起一个沙袋,“以前固沙靠麦草,现在靠科技,既低碳又省心。”

产业闭环:让沙子变成“摇钱树”

治沙要长久,得让沙子“生金”。内蒙古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拧成了一股绳,走出了“绿富同兴”的路子。

 磴口县的光伏治沙模式体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乌兰布和东北部新能源基地里,深蓝色光伏板抬高支架、拉大12米间距,给板下植物生长留足空间。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100万千瓦装机,年均发电17亿度;板下万亩沙地种梭梭并嫁接肉苁蓉,一年产值上千万元。”

图片

鄂尔多斯的“以工代赈”让农牧民直接受益,参与“三北”工程的人年均增收超3万元;阿拉善的沙生资源,更是延伸出长长的产业链。“苁蓉长在梭梭根上,不占耕地还固沙。”宗别立镇的牧民说,以前没人要的“沙漠杂草”,现在成了“金疙瘩”。当地百万亩梭梭林基地,早年是连草都不长的低平沙地,如今长成了37公里长、23公里宽的绿屏障,每年产鲜苁蓉300吨,产值近600万元。



黄河“几字弯”的风,曾裹着流沙啃噬土地;如今再吹过,带来了满眼的绿意、深蓝色的光伏海洋以及牧民增收的实效。内蒙古的实践证明,治沙从来不是“与沙为敌”,而是用智慧与自然对话——当每一棵沙柳都能固沙,每一块光伏板都能生财,每一片沙地都能养人,荒漠里自然能开出希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