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纲带目做实“六个行动” | 巴彦淖尔:乡村振兴开辟就业新路子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就业增收的基础。
在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让土地焕发新活力,为农民铺就“田埂上的岗位”;农文旅融合让乡村变景区,催生“家门口的职业”;以工代赈让项目工地变“就业阵地”,实现民生与生态双赢……就业活力正沿着乡村产业振兴的脉络持续涌动。
“田埂间”就业
朝阳刚为田野镀上一层金边,临河区众兴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白菜地里就已热闹起来。30多位村民弯腰除草、间苗,动作娴熟利落,白菜幼苗一片翠绿,长势喜人。
经过一上午的辛勤劳作,60岁的新华镇新乐村村民付建军额头渗着汗珠,脸上挂着笑容。“我们家有130多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不仅省心,收入还稳定。我购买了无人机、拖拉机和播种机,农忙时就到合作社打工,两份收入加起来一年能挣20多万元,幸福感满满的。”付建军说。
临河区众兴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志强介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大片农田,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几天麦后复种白菜,正是用人高峰期,每天会雇用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二三十人。此外,合作社还提供烘干、筛选等社会化服务,到了秋收季节也需要大量工人。“合作社一年的用工量至少600人次,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集中化管理,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让村民都能在家门口有活儿干、有钱赚。”薛志强说。
临河区众兴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农牧业发展促就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农牧领域关键环节,立足城乡特点,一系列务实举措助力我市形成以城带乡、以乡助城、城乡互补的河套特色就业模式。
——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今年我市新建设施农业带动了2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667家规模养殖场实现用工6950人,新改扩建智慧化牧场38个,实现用工285人。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就业载体。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67家,其中国家级12家,自治区级139家,数量均居自治区第一位,市级11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用工1.3万余人。全市各类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稳定在1600余家,为48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务工。
——提升农牧民就业技能水平,增强内生动力。我市围绕粮油和重要农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等方面,开展学用贯通试点;推广“蒙农创”服务模式,开通农牧业技术服务热线,解决农牧业企业和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瓶颈问题;遴选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科技示范主体,开展手把手、面对面培育指导,全面提升自我发展和示范带动能力。
乡村产业的蓬勃兴旺,带动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田间地头开辟出就业“新阵地”,让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家门口”创业
初秋的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天高云淡,层林渐染。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进入团结果树民宿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被苹果树、海棠树环绕,院墙上爬满牵牛花,红灯笼在风中摇曳,一派田园好风光。
中午时分,李桃家的民宿院里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炉灶上猪肉烩酸菜的香气扑鼻而来,李桃虽然忙得停不下来,但脸上洋溢着笑容。
李桃是土生土长的团结村五组村民,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2022年,在政府引导、多方投资下,该村被打造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李桃瞅准商机,回乡开了一家民宿。
每到周末,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经常“一房难求”,暑期更是要提前预订,这让李桃对生活充满希望。“靠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现在,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入股分红,民宿一年增收5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桃说。
如今,“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民俗”的四季旅游模式,让团结果树民宿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也成了外地游客自驾游的休憩地。村里62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有的变身房东、管家,有的当起厨师、服务员、保洁员,村民“赚旅游钱、吃旅游饭”,就业创业活力在这片乡村大地涌动。
我市自然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旅游得天独厚,为就业创业搭建广阔舞台。今年以来,我市以文旅融合,激活就业“倍增”:电商达人、致富能人、网络红人投身乡村建设,把“流量”变“增量”,催生了“乡村旅游宣传员”等新职业,带动“旅游+电商”就业链;蒙医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新增医护等岗位35个;“金石交”品牌依托其融创商业街已吸引90余户商户入驻,直接带动就业450余人。此外,同步推进37个文旅项目建设,强化岗位储备。
“未来,我们还要持续深耕农文旅特色品牌,拓展自驾线路周边业态,创造营地管家、户外教练等就业岗位;要深化农文旅融合,挖掘更多河套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带动演艺、文创设计等行业的就业; 要加强人才培育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让村民更好适配岗位,吸引更多返乡人才,让乡村游成为就业‘稳定器’和振兴‘加速器’。”市文旅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项目区”务工
“地里不忙的时候就来这里打工,一年能多收入三四万元。”今年,家住杭锦后旗双庙镇的香萍正和工友们在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种植梭梭,收入显著增加。据了解,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以来,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用工1500余人次。
在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新华镇隆光村村民吴瑞喜和其他村民趁着农闲,在这里利用夯土机打地基,一天能挣300元,切实参与治沙工程。
……
以工代赈是我市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群众参与经济建设、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激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今年,我市在“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持续加大以工代赈力度,聚焦开沟、铺设沙障、固沙、整地、栽种、抚育、管护等工程建设环节,以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等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施工难度不大的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充分挖掘用工潜力,帮助农牧民实现就业增收。
此外,我市建立起以工代赈“两个清单”(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和苏木镇、嘎查村务工需求清单),鼓励企业、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租赁机械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作用,组建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探索推广“村党支部+劳务公司+农牧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等模式,优先组织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我市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共有38个,开工32个,带动4669人就业,其中本地用工3256人,发放劳务报酬3287.6万元。
一个个就业岗位的出现,一笔笔稳定收入的增加,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更激发了乡村的活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田埂上的岗位”“家门口的职业”将不断涌现,让农牧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实现增收致富,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