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干字当头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今年以来,磴口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闯新路、抓新机、开新局、展新貌,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描绘出令人振奋的发展画卷。
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42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保障黄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及国家西北交通干线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磴口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战风沙、保家园、促发展、惠民生,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对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让全县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在自治区和我市的大力支持下,磴口县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径新举措,不断丰富拓展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磴口模式”治沙群体荣获“北疆楷模”称号,磴口县获评“中国生态肉苁蓉名县”。
2022年以来,全县实施生态治理43.2万亩。推广“光伏+生态治理”,创新使用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梨、光伏+柠条等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发展接种肉苁蓉等荒漠中药材产业。林光互补、产业推进、就地取材等“光伏+生态治理”特色模式示范带动效应显著,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目前,全县光伏装机规模540.8万千瓦,开展“光伏+生态治理”,推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完成生态治理14.34万亩。计划到“十五五”中期,1400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建成后,光伏治沙面积将达到35万亩以上。
坚持因地施策,在与阿拉善盟交界的刘拐沙头区域,磴口县打破行政界限限制开展生态治理联防联治。先后启动实施了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三北”六期等工程,完成生态治理2.37万亩;在黄河沿岸营造起长约6公里、宽约11公里的防风固沙带,像一道绿色长城阻挡风沙的侵袭,每年向黄河输沙量从7000多万吨减少到约150万吨,约减少了97.9%,有效阻止了沙漠侵入黄河,积极打造刘拐沙头生态治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一号高地。
针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收缩15公里的生态治理实际,2024年,磴口县在现有沙漠东北缘重新规划实施了长165公里的“新308”防风阻沙林带工程,通过新造加宽、乔灌草结合等措施,新建了一条1.2万亩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开展多树种繁育,加强沙漠抗旱多树种试验探索,与沙林中心联合开展沙生苗木繁育试验,建成千亩20多个灌木树种繁育基地,积极为“三北”干旱地区提供更多的荒漠化治理适应树种。实现生态价值转换,2024年完成碳汇产品开发协议签订,2025年内计划完成第一笔碳汇交易,让林业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市场化方式得到补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落实以水定绿,在沙区开展万亩以酸枣、文冠果等节水耐旱兼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防护林更新改造,实现沙区农田防护林成果巩固的可持续。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沙漠生态治理216万亩,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光伏治沙区五个组成部分的生态防护体系,林草覆盖度已由过去的0.04%提高到41.4%,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沙漠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力争2030年完成168.5万亩的沙漠治理任务,实现县域荒漠化治理全覆盖,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让“磴口模式”在新时代防沙治沙实践中不断展现和释放出积极的示范引领效应,为打赢“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贡献磴口力量。
防沙治沙不仅要改善生态环境,还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磴口人转变思维将沙漠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入推进生态农牧业。鼓励企业、农牧民和种植大户到沙漠承包经营土地,发展沙草产业。在特色产业的布局和推广中,磴口县选育和推广优质饲草新品种,有机牧草、肉苁蓉、中草药材、特色林果等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同时,积极推动酿酒葡萄、肉苁蓉、华莱士瓜、番茄、糯玉米等有机产品的精深加工,让众多“沙生产品”以优质优价的姿态享誉全国。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了圣牧高科、蒙牛、王爷地、诺民葡萄酒、国电投等90余家企业投身乌兰布和沙漠的开发与治理,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等产业蓬勃兴起,完成生态治理面积80多万亩。产业治沙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吸引社会资金75.5亿元,带动了5000余户沙区百姓增收致富,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真正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
磴口县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布和沙漠全年光照时长3300小时以上。近年来,磴口县充分发挥乌兰布和沙漠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在国家能源政策支持下,追“光”逐“绿”,始终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振兴工业的主攻方向,坚持基地建设、就地消纳、延链补链并举,新能源获批规模创历史新高。已获批新能源装机1404.8万千瓦,引进国能、国电投、蒙能等21家能源企业入驻,已建成新能源电站26个,装机规模达到540.8万千瓦。截至目前,磴口县已建成“光伏+生态治理”536万千瓦、面积14.34万亩,年平均上网电量91亿度,年贡献产值约20亿元。

光伏产业增绿生金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壮大,磴口县加快推进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建成亚洲单体最大蒙能集团60.5万千瓦/141万千瓦时电源侧独立储能、并网发电的远景蒙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沙金套海48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等项目,开工建设了内蒙古磴口2025年专项行动电源侧独立储能项目子项目、陕耀2万吨风光制氢项目及纳规待建的500千伏和硕变电站等,引进的华电10万吨光伏支架、华闽400万米管桩等项目并投产……“十五五”期间,磴口县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1400万千瓦,配套储能超1400万千瓦时,磴口县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新能源产业由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迈进。
磴口县地处北纬40°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水、土、光、热组合优势全国首屈一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所产的农产品风味独特、品质一流。

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该县积极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产业布局,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亿斤,是全区重要产粮大县。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在58万多亩。肉羊饲养量突破100万只。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48座,奶牛存栏18万头,年产鲜奶90万吨,产值突破百亿元,荣获“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称号,有机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有机中(蒙)药材14万亩,建成华莱士瓜特色产业示范区,华莱士瓜提纯复壮创新品种入选全国典型开发案例,实现四季上市,华莱士瓜在内的特色瓜果蔬菜13万亩,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00万亩。到“十四五”末,全县高标准农田改造累计达到83.67万亩,达到全县基本农田面积66.7%。
积极落实自治区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政策措施,依托泰顺、王爷地、蒙牛乳业、圣牧高科奶业、圣牧高科草业等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继续推进以番茄、饲草、奶业、中药材等为原料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种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条,不断拓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链,有序延链、不断补链,全面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9家企业荣获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称号,16家企业107个产品通过绿色有机认证,13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磴口县地处呼—包—银—兰经济带中心位置,包银高铁、包兰铁路、临哈铁路、京藏高速、京新高速、110国道穿境而过,国内主要城市航班当日通达。境内山脉、戈壁、沙漠、平原、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构成了塞上水乡与大漠风光交织的独特风景。有文物遗址101处,旅游景点30余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1家。磴口县荣获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县、研学旅游名县、休闲自驾旅游名县、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

文旅产业吸引大批游客
近年来,磴口县立足地域文旅资源,突出沿沙、沿河、沿山生态旅游路线,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环节,持续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拓新业态产品,打响文旅品牌,沙漠汽车越野挑战赛、全国垂钓大赛、沙漠音乐节、“沙漠亲子研学”、“内蒙古兵团文化艺术季”、“磴口肉苁蓉采挖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3000余名参与“百湖之乡·魅力磴口”2025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站)全国城市联动接力赛和200余名参与巴彦淖尔市环奈伦湖自行车骑行的参赛选手更是在运动中感受到磴口‘河、湖、林、沙’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磴口的生态之美。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十五五”新起点,磴口县正以更绿发展底色、更强产业动能、更优营商环境,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磴口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