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石榴红 | “农牧结亲”心连心 抱团发展肩并肩

原创
河套融媒 浏览量
作者:文图除署名外由市民委提供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顶端。阴山山脉横亘巴彦淖尔东西,山之南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农田遍布,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山之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蓝天白云、牧歌悠扬,草原味道香飘四方。乌拉特中旗位于我市东北部,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是自治区33个牧业旗、20个边境旗市区之一,获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自治区“乌拉特文化生态保护区”,素有“鸿雁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民歌之乡”等美誉。近年来,我市以乌拉特中旗为试点,按照“两南两北”(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区域农牧业大循环发展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自治区“五边行动”总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拓展“一校一队一车一户一业”特色党建工作模式,聚焦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为主要内容的“六联共建”机制,在农村牧区深入开展“农牧结亲”活动,推动95个嘎查村结成41个对子,建立158条供需清单,推进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动边境地区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沃野千里 通讯员 葛焱宇/摄

青青牧场 记者 齐鸿雁/摄



聚焦组织联建
建强民族团结红色堡垒


坚持统筹协调、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着力打造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综合考虑辖区嘎查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建水平、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规划等因素,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拟定“农牧结亲”名单,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会、洽谈会等方式,组织双方嘎查村党支部“结对认亲”,签订农牧结亲意向书,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根据各自优势和短板,梳理形成供需清单。各苏木镇党委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组织共建嘎查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同商、民族团结活动同开、干部换岗实践锻炼、后备力量结对培养、困难问题协同解决等组织联建活动,加强区域交流学习促提升,取长补短共成长。每年底由各苏木镇党委牵头,组织共建嘎查村党支部召开总结大会,专题听取嘎查村党支部“农牧结亲”活动开展情况报告,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现场评议,达到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共同提升的目的。


“农牧结亲”嘎查村“两委”参观乌镇村产业 通讯员 赵文琦/摄


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结亲联谊活动352场次,互派27名干部在乡村振兴等岗位实践锻炼,发展特色农畜产业链13条,互联互促创建成5个“整乡推进”示范苏木镇和48个嘎查村“模范支部”,有效推动地域优势互补。



聚焦生产联促
汇聚民族团结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地理优势、广泛凝聚各界力量,以民族团结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篇章。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两大目标,聚焦“加工”和“品牌”核心环节,结合全旗“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和推进“三带三领三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结亲嘎查村党支部之间根据农畜产品产业链基础,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组建产业联盟,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规模化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奶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不断优化种养殖结构,提高种养殖管理水平。


“农牧结亲”传真情活动参与人员参观沙布格嘎查集体经济产业哈峡图矿泉水厂 通讯员 辛甜/摄


截至目前,全旗共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4家,带动农牧民入股3312户,总筹资6925万元,累计分红828万元,惠及农牧民2209户,壮大了酸马奶、肉牛、樱桃、辣椒等9项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有效推动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双提升”。共建嘎查村党支部每季度组织“两委”成员、农牧民党员、后备力量等,到“乌拉特味道”国际食品产业园、义堂红辣椒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园、春锦农业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等项目建设现场,开展不同形式的调研观摩和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发展前景,谋划优势资源转化,让各族党员干部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变化。



聚焦活动联谊
共建民族团结和谐家园


依托“一校一队一车一户一业”“党政军警民企”“农牧结亲”等特色党建载体,充分利用口岸国门、抗日烈士陵园、国防教育实训基地、脱贫记忆展馆,以及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草原流动党校、党员中心户等阵地,整合党校骨干教师、基层党务干部、先进典型模范等组建宣讲师资库,结合红歌会、民俗文化节、农牧民文艺汇演、鸿雁艺术节、那达慕大会、全民运动会、珍珠节、打马印、书画摄影展、趣味运动会等文化共建活动,编排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主题文艺节目,定期选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理论宣讲活动和民族联谊活动,讲述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完成好“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殷殷嘱托。


“农牧结亲”嘎查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记者 杨青 张杰/摄


近年来,累计组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民族团结一家亲”“国旗耀边关”等联创共建活动230余次,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聚焦资源联享
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优势、深化协作联动,促进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成效。乌拉特中旗精准匹配各类资源需求,集中摸清共建嘎查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建水平、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规划等要素,充分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全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鼓励引才聚才、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搭建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双方利益链接机制,大力扶持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民俗旅游、电子商务、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发展模式,以一条特色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农村牧区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民族特色产业成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香饽饽。


异地借牧助力“农牧结亲” 通讯员 乔小军 杜霞/摄


近年来,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实施,共建嘎查村党支部探索开展捆绑联营、资源联享、产业联建等生产资料互用、发展技术互学等共建共享活动80余次,打造跨苏木镇的集体经济联合体4个;根据农牧业不同季节需求,通过南北轮牧,相互提供饲草料、有机肥等生产资源,累计帮助320多户牧民解决牲畜过冬度春饲草料短缺问题;新招募87名到嘎查村任职的大学生,为12个人才短缺的边境嘎查村各调剂1名大学生,协助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工作。



聚焦困难联助
搭建民族团结连心平台


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服务百姓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建立87支由党组织主导,党支部书记牵头,边防派出所、驻地企业和农牧民联动的“红石榴”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共建嘎查村党支部之间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建立供需清单,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三服务一促进”等实践活动,每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你有困难你找我,我是党员我帮你”等共建活动,每季度开展1次跨村联建、团结联谊活动,将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建设成为各民族、各领域、各级党员群众集聚的共建团队,累计开展助困、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370余次,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580余件,展现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针对抗洪救灾、牧区干旱等突发情况,结对嘎查村党支部通过互派34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医疗巡诊、服务代办、应急救援、卡点值守等义务服务1200余次,为旱情严重的嘎查村捐赠饲草料8万余斤、草捆4000余捆,为有特殊困难和受灾群众募捐资金56万余元,发放饮用水、方便面、大米等物资4000余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民族团结,凝聚起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强大力量。



聚焦生态联护
共建民族团结美好家园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快农牧业绿色发展,补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契机,各苏木镇党委组织“农牧结亲”党支部围绕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等,结亲嘎查村党支部之间开展按季节南北轮牧活动,通过冬季牧区牲畜到农区遛茬,春季用农区草料舍饲牧区牲畜,夏季用牧区羊粪施肥农区耕地等措施,加强农牧业的区域联动,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畜群降下来、收入增上来、生态好起来、草原美起来的目标。

充分发挥大喇叭、宣传栏在农村牧区地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加大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政策的宣传力度,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听得懂的故事、能信服的道理,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巴彦淖尔充分认识到,开展“农牧结亲”活动是党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益探索,要充分发挥好党建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必须发挥出来,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把党建工作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开展“农牧结亲”活动是促进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共建活动要融入农牧民生产生活全过程,让群众感受到共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开展“农牧结亲”活动也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优势互补的积极探索,必须立足南北农村牧区发展实际情况,去准确分析党组织优势所在和共建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真正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的目的,让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