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杭锦后旗:用好衔接资金 激活乡村产业
在河套平原深处的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农民刘树军未曾料到,家中10余亩耕地的生产潜力在他50岁时得以充分释放。通过土地流转与园区务工,他的家庭年净收入超过6万元。

农户在设施农业产业园内摘辣椒
近日,东方红太阳升6000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内,刘树军正将红彤透亮的小番茄装入印有商标的礼盒。“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合计,收入较以往增长2倍以上。”刘树军说。
村民的“增收账”,同样体现在村集体的“产业账”中。太阳升村党支部书记昌永富介绍,以往资金使用效益有限,自2024年起,该村以衔接资金为引导,整合社会资本,启动了总投资3.5亿元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建设。
变化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大上,更源于机制创新。园区探索形成了“支部引领种、企业带动种、群众跟着种”的发展路径,并配套实施“保底收益+劳务分红+集体提成”分配方式,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参与农户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
太阳升村的成功实践,为杭锦后旗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提供了参考。2023年以来,杭锦后旗新发展设施农业2.5万亩,规划建设4个总投资11.6亿元的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目前,该旗已累计投入衔接资金5000余万元,精准用于头道桥镇、二道桥镇等产业基础较好区域,累计实现总收益225万元。今年预计分红达103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500元,推动帮扶方式由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转变。
“我们将衔接资金项目与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紧密结合,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前期谋划、中期推进、后期管护各环节无缝衔接、责任明确、监督到位,有效防范‘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实现扶贫资产的长期稳健运行与群众持续受益。同时,严格把控资金投向与监管流程,确保资源切实用于产业发展、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提升和民生改善领域,在优化资金使用方向上,集中用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引导与放大效应。”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张少恒介绍。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组织模式和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在杭锦后旗,一幅“产业兴、百姓富、集体强”的新画卷正在河套平原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