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五”答卷 | 临河区:紧跟民生走 书写宜居卷

原创 巴彦淖尔日报
河套融媒 浏览量

“十四五”期间,临河区以民生为笔,以细节为墨,在城市更新的画卷上潜心落笔。一针针“绣花功”,绣出了老旧小区里流淌的“暖流”,绣出了连通万家的“通途”,更绣出了从北边渠旧址上涅槃重生的龙赓公园这一抹“绿韵”……点滴变化,如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临河区最动人的民生温度与强劲的发展脉动。

畅通的城市道路

小区焕新 叩响民心“幸福门”

光明小区近年来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临河区于2025年6月启动光明小区改造工程,系统性实施了屋面防水、管网更新、院面硬化、监控安装等系列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切实提升了565户居民的居住品质。临河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自2019年启动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约7.4亿元。按计划,今年年底临河区将全面实现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目标,让近11万居民受益。

与此同时,临河区在“十四五”期间将温暖工程列为头号民生实事,着力推动供暖系统从“供得上”向“供得好”升级。该工程不仅全面更换新型保温管材,还在各热力站加装智慧调控系统,实现按需精准供热。育龙小区居民张占忠说:“以前冬天在家得穿棉袄,现在穿件单衣就行。这暖流啊,不仅暖了屋子,更暖了我们老百姓的心窝子。”

畅通脉络 打通发展“快车道”

“十四五”期间,临河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畅通城市”建设目标,累计投入7.7亿元,系统推进城市路网升级,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城市交通功能焕发新活力。五年间,临河区共打通37条“断头路”,总长约17.88公里;完成41条道路、39公里的管网改造;同步实施路面拓宽、交叉口优化、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建设等工程,持续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与城市运行效率。

丰州路作为“十四五”期间临河区建成通车的城市主干道,如同一条强劲动脉,有效激活了片区交通循环,也成为临河区路网持续优化、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的生动见证。“以前这是条‘断头路’,周边居民前往主城区需绕行拥堵路段。‘十四五’期间,临河区将打通此类‘断头路’作为攻坚任务。各部门克服了征地、管线迁改等重重困难,最终将这条‘梗阻路’变成了贯通城市东西的‘舒心路’。”临河区住建局局长徐建军介绍。

丰州路的意义,远不止于通车。道路两旁,精心规划的绿化带和宽敞的人行步道,实现了交通功能与城市景观的完美融合,这也是“十四五”期间临河区路网加密提质的一个缩影。五年来,丰州路、新华街、胜利路、五一街等被相继打通、拓宽、优化的城市道路还有十余条。它们纵横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网络。这背后,正是临河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缩影——道路不仅是交通通道,更应成为承载市民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

绿意泼墨 绘就宜居“风景线”

清晨,在龙赓公园的环湖步道上跑步;午间,在小区街角“口袋公园”的廊架下与邻居对弈闲聊;傍晚,带孩子在家门口的童趣乐园尽情玩耍……回顾“十四五”,这份投入4亿元的“绿色答卷”赫然呈现:完成1个苗圃完善工程;人民公园(预计11月开放)、龙赓公园、湿地公园3个综合公园实现焕新升级;11个“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17条道路绿廊相伴而生。“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诗意梦想,在临河区正成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龙赓公园过去是北边渠的城区段,长6.1公里。2017年,临河区实施北边渠改造工程,把过去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的“龙须沟”,建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设施齐全、舒适优美的“城市花园”。公园在改造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基因,将临河的历史文脉巧妙融入景观设计,使公园从一个单纯的休闲空间,跃升为承载乡愁记忆、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客厅”。

临河区创新采用“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模式,新建多处独具特色的“口袋公园”:配备智能健身器材的成为“健身达人”的聚集地;设有廊架、棋桌的化身为邻里社交的“共享客厅”;聚焦儿童友好的则打造出安全有趣的游乐天地。这份惠及万千市民的“绿色答卷”,生动印证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从综合公园提质,到“口袋公园”织补,临河区正以一场深刻的城市更新行动,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具活力、更富人文关怀的宜居之城加速照进现实。

“十四五”答卷徐徐铺展,临河大地的民生图景愈发温暖而清晰。五年的奋斗,印证了“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五年的变迁,丈量着临河区发展的温度与品质。这份温暖的民生答卷,不仅是“十四五”的圆满注脚,更是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的坚实基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河区将继续以民声为指引,用同样的决心与匠心,描绘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新图景,让发展的成果更深、更广地惠及每一位市民,共同书写人民至上的临河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