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五”答卷 | 杭后:广袤沃野绘多彩画卷

“十四五”期间,杭锦后旗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在农牧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领域多点突破,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成绩单。展望“十五五”,杭锦后旗已擘画好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蓝图,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农牧科技新动能。

高效节水农田(资料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领跑全区,打造“改地”样板。“十四五”期间,杭锦后旗建成高标准农田70.03万亩,创新推行的“五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成为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样板,为农业提质增效夯实土地基础。
粮食产能连创新高,扛起“种粮”政治责任。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种植面积稳居全市前列,小麦最高产量由“十四五”前的1150斤每亩提升至1431.2斤每亩,连续打破自治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
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做好节水文章。以节水行动为重要抓手,全旗农业用水总量由10.0424亿立方米下降到8.9224亿立方米,实现节水1.12亿立方米,并获评国家引黄灌区高效节水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与畜牧产业双提升,建好产业园区。全旗累计建设设施农业3.74万亩,获评全区设施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全旗肉牛、奶牛存栏分别达到3.8万头和6.8万头,年产原奶38万吨,成为全市奶牛良种繁育基地。
制种产业规模领先,育好“农业芯片”。年产制种玉米14.9万吨,西蒙种业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获评自治区制种大县。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守好生态底色。持续深化“四控两化”行动,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回收地膜达3000余吨,农膜回收率达到85.76%;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由“十四五”前的43.19公斤每亩减少至32.22公斤每亩,农药用量由“十四五”前的208.31克每亩减少至202.64克每亩,实现负增长。
品牌培育成果丰硕,塑好“农牧名片”。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塑造农牧产品品牌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目前,全旗共有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7家,“杭锦后旗甜瓜”“三道桥西瓜”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河套王酒”“旭一牛肉”等71款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18款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育好“乡村智囊”。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十四五”期间共选聘“三区”科技人才68人、科技特派员113人,企业科技特派员59名,引进人才20人;组织开展各类农牧业科技培训18场次,培训企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农民3000余人次、高素质农民864人、“头雁”70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服务好农牧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350多家,年完成社会化服务100万亩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8.5%。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延好“产业链条”。重点围绕肉牛、奶业、辣椒、向日葵、肉羊、玉米、小麦、加工型蔬菜等农牧业重点产业,全力构建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成功培育旭一健坤、双庙辣椒酱等本土品牌,充分利用杭锦后旗农牧业资源禀赋,不断推动全旗农牧业全产业链向好发展。
乡村建设与治理升级,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对11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整治,全旗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精准投放衔接资金,激活乡村产业新动力。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补助衔接资金4.38亿元,在推动各镇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培育出一大批“带头人”“领头雁”,带动本村、镇发展。
多元举措促增收,筑牢农民生活“幸福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4年28821元的基础上,围绕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项收入指标,到2025年实现增长6%以上,确保农民稳固增收。
“十四五”期间,杭锦后旗坚持项目为王”,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提振经济。“十四五”期间共争取涉农项目133项,整合资金约35.98亿元,一大批符合全旗发展实际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开花。如实施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是全区唯一“双园”同建地区;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循环渔业,推广“以渔降盐治碱”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技术,全年可产南美白对虾30万斤、中华绒螯蟹2万斤,总产值达810万元,将昔日的“海蚌洞”建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获评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十五五”期间,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将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农村改革、农民增收、乡村建设与治理等核心任务,规划打造九大功能区。到2030年,全旗将基本完成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完善提升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下一步,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将以“闯”的劲头、“跑”的速度、“干”的作风,争做忠诚履职排头兵、改革创新开拓者,以全旗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杭锦后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