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一粒种子的“旅程”

河套融媒 浏览量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即日起,《巴彦淖尔日报》开设“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栏目,通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等行进式报道,展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筛选,到田间地头的“看禾选种”,再到智能化车间里的品质提升……在巴彦淖尔,一粒种子的“旅程”,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融合的生动缩影。

实验室里开展“育种攻坚”

走进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的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开展种子纯度检测实验。电脑屏幕上,种子纯度图谱实时生成,科研人员对每一组数据进行反复比对核验,确保精准无误。


科研人员开展种子纯度检测实验 (图源自活力五原)


三瑞农科向日葵科学院副院长冯九焕说:“过去一般是在田间进行种植鉴定。近几年,我们建立了更加科学、准确、高效的分子检测体系,每一批种子都会在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分子检测,使得种子的纯度达到99%,为推向市场提供技术支撑。”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培育了以SH363、SH361、三瑞9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向日葵杂交新品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关键。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院地校地、院企校企联合共建模式创建小麦、肉羊、玉米、向日葵、果蔬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三大农作物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先后培育推广“巴麦”“巴玉”“科河”系列等自主优良作物品种20余个,为粮食安全注入了“芯”动力。

田间地头进行“择优试炼”

不只是实验室,在巴彦淖尔,田间地头也大有学问。

葵花播种期,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临河农场七分场“看禾选种”农作物综合展示平台,农技人员与种植户往来于田间地头,仔细观察不同品种向日葵种子的色泽、颗粒饱满度,通过对比分析筛选优质种源。一旁的工人们分组操作点播器,将选定的种子规范播入土壤。

“为实现多品种高效同步播种,我们在‘看禾选种’综合展示平台采用分区作业模式。技术人员会先按种植密度标定播种点位,再以米绳为参照,多组同步开展点播,确保播种时间一致、植株分布整齐、行距株距均匀。”市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种业发展科科长王春梅介绍,“后期还持续加强田间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品种展示评价体系,通过数据监测与动态评估,为良种选育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以前选种靠经验,现在看实物、比数据,心里踏实!”——这已成为我市众多农民的共同心声。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看禾选种”平台(资料图)记者 齐鸿雁/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工作并积极推进良种繁育与推广。今年,我市承担自治区“看禾选种”建设任务925亩,包括综合展示平台、小麦平台、玉米密植平台及多点展示示范区,集中展示小麦、玉米、向日葵、辣椒四大类农作物共计139个优良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16个、玉米品种83个、向日葵品种24个、辣椒品种16个,致力于将“实验室基因”转化为“田间丰收密码”。

精深加工产生“价值跃迁”

近日,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李牛牛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加紧赶制发往菲律宾的葵花籽订单。该公司行政主管单嘉豪说:“今年截至9月,公司已实现出口额1.6亿元,出口量达1.4万吨,主要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公司全年目标是出口2.4亿元。”

图片

五原县兴农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 记者 胡东育/摄


在五原县兴农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17家葵花加工企业已入驻。“园区占地780亩,总投资7.7亿元,分3期建设。”该园区总经理周世杰说,“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处理葵花18万吨、南瓜籽2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葵花产业园区。”眼下,该园区仓储抵押贷款平台、供应链平台已正式启用,跨境电商平台正在招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我市,依托政策支持和技术升级,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优质籽仁类产品、番茄制品等正快速走向世界。这些企业不仅提升了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以强劲的出口势头为全市外贸增长注入了动力。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稳外贸各项举措,持续优化服务、拓展国际合作。前三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额386.9亿元,同比增长19%,创历史同期新高,继续稳居自治区首位。其中,葵花籽、番茄酱等特色农产品出口额达49.5亿元,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