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农博园里智慧多

原创
河套融媒 浏览量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11月4日,记者来到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看到玻璃智能温室内绿意盎然,嫩绿的蜜瓜瓜蔓沿着预设轨迹攀爬生长,叶面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进行着监测。“看这组数据,当前温度27℃、湿度62%,正是瓜苗生长的最佳条件。”内蒙古大山农牧业公司副总经理张中指着中控屏上的数字说。


玻璃智能温室


这里通过传感器、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为作物构建了一个不受四季束缚的“理想家园”。张中轻点手机,数智物联网监控管理系统便将园区所有大棚的温湿度、土壤墒情乃至全国的蔬菜价格行情呈现出来。4座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都配有“风机+水帘+内外双层遮阳+空气能增温”系统,结合先进的第六代碳晶硅集热板夜间热能储备技术,实现了棚内温度±0.5℃的精准调控。液晶补光灯模拟自然光谱,为作物提供定制的“光合SPA”,满足其个性化生长需求。


数智物联网监控管理系统


科技不仅改变了环境,更解放了人力。技术员岳艳丽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触,大棚顶部的放风系统徐徐展开。她说:“以前凭感觉浇水施肥,现在看数据干活儿。过去1座大棚3个人盯着,现在1个人管10座大棚游刃有余。”这种转变,正是智慧农业带来的效率革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温室大棚


乌拉特后旗依托国际农业博览园的引领优势,在巴音宝力格镇三支渠村投资6165.07万元建设了512栋土钢温室大棚,构建起“生产+服务”一体化产业链。该项目直接带动当地600余名农民增收,户均年收入达到9.6万元。

谈及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在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承包大棚的农民乔进军感触颇深:“过去种三四十亩大田,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承包5个大棚,年收入能达到四五十万元,效益翻了十几倍。”目前,他所在的园区已投入使用的316栋大棚均配备了全自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及高压雾喷植保系统,构建起完整的智慧农业硬件体系,真正实现了“人在家中坐,农情掌中握”的现代化生产图景。


采摘黄柿子


指着挂满果实的黄柿子苗,张中为记者算了一笔效益账:“这茬黄柿子单棚产量预计可达1.5万至2万斤,做到了‘一亩园十亩田’。”

为保障作物品质与产出效率,园区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育苗、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当地种植效益不断提升。

三支渠村村民王巧凤家的22亩土地流转出去后,她本人进入园区工作,成了掌握新技术的“新农人”。“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转收入,我每月还能领到4500元工资,生活更有保障了。”她的笑容,映照出产业振兴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接下来,我们要把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打造成为集展示、交易、科研、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张中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