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五”答卷 | 临河区:千里沃野绽新颜

“十四五”时期,临河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以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线,扎实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农业现代化步履铿锵,农民生活品质节节攀升,农村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夏,白脑包镇西海村近2000亩连片麦田采用机械收割,麦粒尽数归仓。“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地块又平又大,能全程机械化作业,种地省力多了!”西海村五组村民赵栓说。
西海村党支部书记王继伟介绍,村里2023年完成1.3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5000亩小麦套玉米粮食园区基地。园区小麦亩产约600斤、玉米亩产约1200斤,亩均效益达2274元,高标准农田的高产稳产优势尽显。
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临河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技综合利用、高效节水、盐碱地改良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见效,充分挖掘每一寸耕地的潜力。狼山镇万亩硬质小麦种植基地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推广巴麦13号、永良4号等20多个优良品种,运用北斗导航匀播技术与农业“四控”技术,实现农企双赢;双河镇进步村万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依托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精准配水、培肥、施药,农户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闸门开合、按需供水,让农业生产迈入智能化、精细化新阶段;白脑包镇十大股村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步改善了土壤盐碱化问题,使葵花亩产提升20%以上,每亩增产100斤……
2022年,临河区获评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2021—2024年,临河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3.09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26.23万亩,盐碱地改良面积达2.1万亩。
除了农田改造,临河区还在“芯”上下功夫——建成千亩“看禾选种”平台,共展示小麦、玉米、向日葵、辣椒四大类作物的90个优良品种,配套实施小麦两改三配套、向日葵扩行降密、玉米精准水肥调控、北斗导航精量播种等技术模式。
5年来,临河区以粮食安全为根本锚点,在高标准农田改造上持续发力、在良种选育上精益求精、在科技赋能上深耕细作、在示范园区建设上提质增效,让“粮袋子”更鼓,让农业现代化成色更足。据统计,今年,临河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05.53万亩,建成10个粮食高产高效种植园区,在农高区范围内重点打造10个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化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10项重点工程。
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
9月中旬,临河区第五届“辣椒嘉年华”火热开启,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当地辣椒产业的新业态、新气象、新成效。近年来,临河区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理念,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其中辣椒产业迅猛发展。今年,临河区辣椒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引进优良品种300余个,18家加工企业可加工辣椒3.4万吨,产品销往川渝等国内省市甚至日韩等国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农户稳定增收筑牢了产业根基。
不止特色种植业势头强劲,临河区畜牧业发展同样蹄疾步稳。内蒙古君牛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万头肉牛养殖园区正加速建设,目前已存栏肉牛0.6万头。聚焦奶业振兴,临河区推进总投资17.2亿元的现代农牧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建设,目前已有4个牧场投入运行,入场奶牛1.53万头,日产鲜奶235吨。养牛产业正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更催生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家里的土地按每亩1100元流转出去了。我在附近的蔬菜高效种植示范基地打工,一天能挣300多块。”狼山镇富强村村民鲁云莲说。乌兰图克镇前进村村民王金海也告别了常年在外务工的生活,入职内蒙古保牛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负责牛群日常照料。他说:“现在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人,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太多了。”
这两位农民的生活现状,正是临河区“产业兴带动百姓富”的生动缩影。
产业兴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支撑。临河区将防返贫、促增收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通过精准识别将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在产业帮扶上,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44亿元实施78个产业帮扶项目,覆盖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持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在就业帮扶中,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推进4个公益类项目,让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落实农资补贴、残疾补贴等9项到户政策,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脱贫户手中,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铺展宜居宜业“新画卷”
清晨,阳光洒满干召庙镇永丰村村民刘娇家的小院。她回到厨房,拧开水龙头冲刷了菜池,污水顺着暗管流向村东头的处理站:“你瞧,这洗完菜的脏水顺着管道就流走了,以前哪敢想啊!”
为让全村151户村民彻底告别“污水靠蒸发”的日子,2023年,永丰村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站。通过生物菌料分解有机物、沉淀消毒等工艺,生活污水变成了可用于浇地的四级水。走进处理站,只见设备整齐排列,周边绿植环绕。永丰村八组组长王兆平蹲下身从出水池掬起一捧水说:“你看,清凌凌的!污水先经生物菌料‘吃’掉脏东西,再沉淀消毒,最后就能用来浇地了。”
同一时间,八一村二组村民刘万俊已拿着扫帚清扫院前路。“以前大家随手扔垃圾,现在自家房前屋后自己管,我一周扫一次。村里还配了分类垃圾箱,很方便!”
永丰村、八一村的变化,源自临河区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5年来,临河区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建22个人居环境示范村、80个人居环境引领村。积极落实路长制、河长制,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形式鼓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与管护。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加大垃圾分类、农业“四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行动的宣传落实力度,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习惯,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依托积分超市、垃圾分类兑换超市、乡村道德银行等载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热情,让“人人参与环境整治”成为共识。如今,在临河区的乡村,一个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家园绘就了乡村振兴的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