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五”答卷 | 同心奋进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乌拉特后旗深入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通过探索实践“0478”工作法,扎实推进基层统战系统单位联合办公,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书写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团结与进步的时代新篇章。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后旗主城区全景
夯实融合基础
以“0距离联合、0壁垒协作”为核心目标,打破基层统战系统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旗党政综合大楼里,旗委统战部、旗民委和工商联集中办公,实现人员合署、资源整合、工作融合。通过统筹协调、学习培训、考核评价、人员保障四大机制,实现一套班子、多元联动。建立统战系统单位联合党支部及干部考核、奖惩、监督检查及管理任用等领域的统一标准,对齐任务、目标、步调,制定联合学习计划,提升干部协同开展业务能力,3个部门57名干部职工分别组建综合办公、民族宗教、非公经济、信息研究、人事财务等业务协作工作组,一体化运行,资源在整合中裂变出乘数效应,统战力量成为串联起各民族各阶层利益的“金丝线”。
激活协同效能
联心走访,精准掌握统战需求;联建平台,打造特色赋能载体;联商议事,构建协商闭环机制;联创项目,赋能重点领域突破;联融共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联治共管,筑牢宗教领域严密防线;联服增效,优化统战服务生态。
联合开展“同心大调研”。2024年以来,乌拉特后旗累计走访党外代表人士、民营企业、宗教场所等81次,收集意见建议43条,形成一批专题调研成果。依托“统战之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侨胞之家等载体,打造“同心学习 立德圆梦”读书会平台,举办9期“同心大讲堂”活动。
设立“同心议事厅”,每月邀请党外干部、非公企业、新阶层人士代表参与,开展协商11次。整合“兴边富民”“万企兴万村”优质资源,组织88家企业与50个嘎查村结对,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建成戈壁红驼产业链、梭梭接种苁蓉沙产业等联创项目39个,带动农牧民人均年增收3200元。创新“嵌入式”服务,构筑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开展“双语培训进企业”“中华文化进校园”等活动38场,促进各民族在职业技能、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吸纳律师、医生、教师等统战成员40人,开展“法律进企业”“健康进牧区”“教育进社区”等公益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
构建统战矩阵
“同心领航”,健全完善统战体制机制。全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工作架构,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同心共济”,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围绕全旗重大战略、民生工程等开展协商座谈、课题调研等活动12次,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提供广阔舞台。
“同心铸魂”,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开展“福耀后旗”系列活动,累计吸引600万人次参与,“三项计划”惠及各族群众。推动农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与民族特色产业融合,带动农牧民增收。
“同心和顺”,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开展“三爱”“五史”主题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完善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守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底线。
“同心智荟”,加强党外和新阶层人士建设。创新“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常态化开展“双走访、双报告、双服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结构更优、作用发挥更充分。建立“新联会轮值会长+项目领办”工作机制,鼓励支持他们在各领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同心发展”,促进实现“两个健康”。开展乡村振兴“百企联百社 百社联万家”行动,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界人士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旗工商联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五好”工商联。
“同心圆梦”,加强港澳台侨统战工作。建好用好“一家两基地”(侨胞之家、侨姑娘工坊、产业基地),在加强联谊广交朋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挥优势助推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水平。
“同心聚力”,提升基层统战工作质效。推进统战工作进园区、进社区、进苏木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基层统战工作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形成统战工作无处不在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