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三杯奶茶”化矛盾 源头治理促和谐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人民法庭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出“三杯奶茶”调解法,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源头治理,形成“法院+综治+民族智慧”的协同治理新格局,实现矛盾就地化解、群众广泛认可。

牧人茶室
法理情兼顾,修复家庭亲情关系。2024年1月,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由其小女儿搀扶着走进了牧区法庭。老人身患阿尔兹海默症,长年离不开人照顾,小女儿将老人接到家中赡养,但其他子女不支付赡养费,小女儿无奈之下,只能带着老母亲来到牧区法庭寻求帮助。
了解案情后,承办法官本着“调解一个案件、维系一个家庭”的原则,多次与老人其他子女电话联系沟通,并往返多地上门做思想工作。最终,老人的几个子女同意进行调解。
调解工作在牧区法庭的“牧人茶室”进行,好久不联系的兄弟姐妹6人又像小时候一样跟母亲围坐在茶桌前喝起了奶茶,法官从“情、理、法”三个方面进行亲情劝解,最终,老人子女签订了赡养协议,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以茶为媒,搭建温情调解“新空间”。针对牧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诉讼成本高等现实难题,牧区法庭在综治中心设立“牧人茶室”,还原草原人民传统生活场景,配备民族特色家具、热茶炉具,营造如家般温馨氛围。当事人进入茶室,由法官奉上一杯热腾腾的奶茶,瞬间拉近心理距离,有效缓解对立情绪,更为调解工作创造了平等、尊重、包容的沟通环境。
“三杯”递进,创新民族特色调解法。“牧人茶室”的“三杯奶茶”调解法,第一杯“暖心茶”让当事人舒缓情绪,打开“心门”。针对当事人初到时的激动、抵触情绪,法官以茶为礼,耐心倾听诉求,通过“先听后调、以情化怨”的方式,让当事人在温暖的氛围中平复心情,为理性沟通奠定基础。
第二杯“交心茶”,使当事人双方平等对话,消除“隔阂”。在茶香氤氲中,法官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回忆过往情谊,同时结合法律政策释明权利义务,帮助当事人厘清事实、明确诉求,搭建沟通桥梁,逐步消除误解与心结。
第三杯“定心茶”让当事人握手言和,促成“和解”。当双方态度趋于缓和,法官适时组织“碰杯”仪式,以“一杯茶”象征和解,推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现场引导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牧人茶室”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6%,真正实现“小事不出苏木镇、矛盾不上交”。
“三杯奶茶”调解法不仅是一种调解技巧,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体现,它将刚性法律与柔性文化有机结合,让司法服务更具温度,让民族团结更加牢固。
下一步,乌拉特后旗旗委政法委将持续深化“法院+综治中心”融合机制,推广“牧人茶室”建设经验,培育更多懂法律、通民俗、善调解的基层法治人才,不断拓展“三杯奶茶”调解法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努力打造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诉源治理品牌,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司法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