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科技节水助增收

作为农业大旗,今年,杭锦后旗锚定“节水优先、科技兴农”战略方向,深度融合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蹚出一条“节水、增效、绿色、高产”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三道桥镇永进村万亩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资料图)
走进三道桥镇永进村万亩高效节水粮食产业园区,机械轰鸣声与田间务工人员忙碌的身影交织成生动的劳作场景。大型联合收割机沿着田垄匀速前行,割台精准揽收玉米、秸秆即时粉碎还田,一系列工序一气呵成,金黄的玉米源源不断注入运输车辆,丰收的喜悦在田间流淌。“我们村有十几个人在这打工,我家土地也流转出去了,在园区收入稳定,每月能拿6000多元工资,有时候还有奖金。”村民杨振强一边麻利地协助农机作业,一边向笔者细数增收账。
科技是破解“节水”与“增效”矛盾的钥匙。园区以“良种+良法+良技”为核心,在品种选择上优先推广耐密、高产、耐旱的优质玉米品种,在灌溉技术上配套建设68公里滴灌主支管道,通过8套反冲洗式滴灌系统将黄河水精准输送至每一株玉米根系,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
“园区总体面积9223亩,全部种植玉米,采用水肥一体化和玉米密植技术,比传统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30%左右,亩均产量1000公斤,人工成本降低50%,亩均节本增效300元左右,达到了园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市金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郭少雄介绍。
“黄河水是河套农业的‘生命线’,守护好这条‘线’,既要靠基础设施‘硬投入’,也要靠管理机制‘软创新’。”近年来,杭锦后旗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园创建、粮食单产提升三大项目为抓手,持续加大节水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农艺节水(平地缩块、磙耙保墒等)、工程节水(滴灌设施建设等)、管理节水(水资源配额管理、用水计量收费)“三管齐下”,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99.31万亩,构建起从“水源到田间”的全链条节水治理体系。
从“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到“精准滴灌”的智慧农业;从“靠水耗水”的被动依赖,到“惜水增效”的主动转型,杭锦后旗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让黄河水在河套平原奏响节约集约的“绿色乐章”。如今,这里的每一寸良田都成为“节水增粮”试验田、“科技兴农”示范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杭锦后旗方案”。